黄埔抗日老兵



文章来源: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   时间:2010年01月26日 点击:7725 次 评论: 111


第一次见到陈锡铨先生是在芝加哥唐人街的一个酒楼, 当时陈先生的身份是黄埔军校校友会芝加哥分会会长。时值黄埔军校建校八十周年校庆,  陈先生与中国驻芝加哥领馆的温领事,以及其他几个黄埔校友一起高唱“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”的抗日歌曲, 当时, 陈先生以八十多的高龄,以军人特有的豪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如今国际时局动荡险恶,陈先生让身在异乡的我看到了民族的脊梁。

      图左这位老先生叫李继川,抗日老兵,国民党缅甸远征军炮兵部队服役,至今耳朵不好使,当年大炮震坏了听力

 

第二次见到陈锡铨先生是在芝加哥唐人街华埠广场商联的办公室,他的身份是华埠商联的主席。商联的办公室狭窄简朴,曾经有人劝他把办公室弄得气派一点,但他反对,不想给华埠广场的每一个商家增加负担。上午九点半,陈先生在他的办公室里和记者谈起他的经历。

陈先生生于福建漳莆,幼年岁祖父移居印尼,上世纪30年代末日寇攻入中国内陆后,陈先生随南洋华侨陈嘉庚组织的“华侨慰问团”到了昆明。 日寇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奸淫的消息深深印在陈先生的心头,他到了昆明后马上报考西迁到成都的黄埔军校,要以一腔热血抗击日本侵略者。作为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科的毕业生,陈先生南下昆明,在昆明黑林埔新武器学校受训后,便加入由杜律明将军率领的缅甸远征军。当时陈先生被编入29师, 云南腾冲一战, 29师的八千多人所剩无几。战场上到处是尸体,被炮弹炸飞的残腿断手就挂在树上,血腥的记忆让陈先生一生难以忘。“我一生的信条就是要捍卫和发展华人的生存空间。”陈先生在华埠商联的办公室追忆往昔,白发鬓鬓的他让记者动容。

跟很多海外华人一样,陈先生一生漂泊,但一腔的爱国热情始终如故。抗战胜利后陈先生回到印尼,1955年又来到美国。五六十年代芝加哥的唐人街满地是煤渣和废报纸,天晴了乌烟瘴气,下雨了黑泥四溅。 “要发展华人的生存空间。”陈先生没有忘记自己的信条,当时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改善芝加哥华人的生存环境。“华人要想有自己的生存空间,首先必须在经济上形成影响力。”陈先生说。他来美国后先是上学,然后进入一家面厂任经理。“商场如战场,你必须要抓住机遇。”这句老话由陈先生讲出来显得格外有份量。六十年代肯尼迪政府放宽移民政策,大批亚裔工程师、医生来美国,陈先生看准机遇,办起亚洲杂货店。 七十年代尼克松访华后,美国掀起一阵中国热,在美的中餐馆生意火爆,陈先生当即立断,创办了美国华庆面厂,生意越做越大。

然而,陈先生认为自己一生最有成功的事并不在于商业上的成功,而在于七十年代他担任中美协进会会长期间,曾组织芝加哥的亚裔,代表中国人去白宫游说。“二战时在美日本人都被关进集中营,日本人在美国的发展空间受到空前挤压,我想应该把在美国的华人组织起来,以妨悲剧在中国人身上重演,我们要给美国政府施加影响力,防止美国实施不利于华人的立法。”陈先生有过在白宫同美国前总统卡特共进早餐的经历,他认为华人在美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不是最终目的,华人要想在美国有良好的生存空间,就必须在政治上形成影响力,经历过抗战的陈先生特别注重华人在美国的外在环境。 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,由于中国人不善团结的民族劣根性,在美的华人社区往往派系林立,缺乏凝聚力,陈先生为组织华人去白宫,也费劲了心血。

陈锡铨在芝加哥唐人街华埠广场留影

八十年代后,芝加哥唐人街附近仍是铁路多、工厂多、屠宰场多,华人居住环境很恶劣,为了改变这个局面,陈先生和合伙人在1988年创办华埠发展公司,请来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来规划芝加哥唐人街的布局,1993年整个华埠建筑工程完工后,芝加哥唐人街旧貌换新颜,古色古香的商用楼群,宽敞干净的华埠广场,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的十二生肖雕塑,由清华大学教授创意的瓷砖壁画,给芝加哥市增添着浓厚中华文化气息。

陈先生每天来华埠商联上班都要经过华埠广场,都要经过由他捐赠的石碑牌坊。作为一个黄埔校友,他把自己“发展华人生存空间”的信条竖在了芝加哥的唐人街,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黄埔人的报国之曲。

(版权所有  不得转载)
 


在线人数:565 游客人数:445 注册用户总数:3838 论坛法规 关于我们 联络我们
chineseofchicago.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, accuracy,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.
Copyright (c)2004-2012 chineseofchicag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Privacy Statement